全天候服务热线产品中心

13503851239

新闻中心

联系我们

新闻

壮丽七十年 中冶大检阅丨中冶华天

  是世界500强企业--中国五矿集团公司和中国冶金科工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一类子企业,其前身是成立于1962年的“冶金工业部马鞍山钢铁设计研究总院”。中冶华天传承和发扬近六十年“艰苦创业、圆梦钢铁、改革创新、追求卓越”的企业文化精神特质,坚持深化改革,注重创新驱动,主营业务已从单一的钢铁冶金设计发展成为以EPC为主体(以钢铁EPC为主,同时充分的发挥工程设计综合甲级EPC总承包能力),水处理及环保产业与“康养+”产业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多元发展新模式,致力于建设“科技强院、经济大院、品牌名院”,实现高质量发展。

  1962年7月18日,国家计划委员会和国家经济委员会正式批准设立马鞍山黑色冶金设计院。

  1968年4月27日,安徽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冶金工业部马鞍山钢铁设计院。

  1975年10月1日,安徽省委决定,马鞍山钢铁设计院与马鞍山钢铁公司合并,更名为马鞍山钢铁公司设计院。

  1978年12月8日,冶金工业部通知,将马鞍山钢铁公司设计院更名为冶金工业部马鞍山钢铁设计研究院。

  1999年6月,冶金部马鞍山钢铁设计研究院更名为中国冶金建设集团马鞍山钢铁设计研究总院。

  2000年10月1日,马鞍山钢铁设计研究总院由事业单位转制为科技型企业,隶属于中国冶金建设集团公司。

  2004年7月1日,中冶集团马鞍山钢铁设计研究总院实行分立式改制,成立中冶华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同月11日举行挂牌仪式。

  2011年2月,中冶华天南京办公园区正式启用,开启了宁马两地办公的新格局。

  自1962年马鞍山黑色冶金设计院成立以来,中冶华天经历了初创成长期、市场洗礼期、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期、转型发展期等四个阶段:

  以艰苦创业为荣,实现中国钢铁梦想。东进华东,西征川渝,北上陕南,南下湘赣,开创了马院的基业,写下了最初的钢铁科技设计篇章。

  沐浴改革春风,在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探索中前行。从过去的“吃皇粮”开始走向市场,从华东走向全国乃至世界舞台,曾创下十多个“全国第一”或“首创”,催生了一个又一个钢铁新区,为实现中国钢铁大国的梦想奋力拼搏。

  马院改制,中冶华天接力赛跑,由设计单位走向具有设计、采购、建设总承包能力的工程公司,由单一钢铁行业转变为钢铁工程总承包、环境工程、房地产开发、机电设施制造四大主业多元化公司,并实施了跨地域发展,为冶金建设国家队“第一梯队”和多元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中冶集团新的战略定位下,中冶华天转型发展,立足传统钢铁冶金业务,全力发展以水环境为主的环境能源和康养产业业务,为客户提供全流程、全功能、全生命周期服务,为“一体两翼”主业开辟了空间。

  中冶华天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在中冶集团“做冶金建设国家队、基本建设主力军、新兴起的产业领跑者,长时间坚持走高技术高水平发展之路”的战略定位下,保持“聚焦中冶主业,建设美好中冶”的发展定力不动摇,以高质量党建为红色引擎,全面贯彻落实企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要求,进一步动员公司全体干部职员将思想统一到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统一到深化改革激发活力、统一到聚焦主业引领高水平发展上来,凝心聚力、继往开来,朝着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奋勇前进。

  在矿山工程设计方面,建院之始,承担的第一个矿山工程设计是马钢桃冲铁矿竖井及卷扬机峒室工程;随后,马院就承担大型矿山工程设计。上世纪70年代前后,主要有年产600万吨采选能力的马钢凹山露天铁矿扩建工程,年产250万吨的河北西石门大型地下铁矿新建工程,年产100万吨采选能力的综合性浙江漓渚铁矿工程。进入八十年代,钢铁工业的持续发展,矿山建设稳步前进,马院又先后完成年产矿石400万吨的船山石灰石矿扩建工程、年产矿石300万吨的南京白云石矿扩建工程、年处理选矿尾矿293万吨的凹山选磷工程等大型矿山设计项目,还为年产150万吨白象山铁矿、年产600吨福建马坑铁矿、年产200万吨高村铁矿等一批大中型矿山提供了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

  在钢铁厂工程设计方面,1964年前正值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由于控制基本建设规模、设计任务不多,在困难的工作条件下,马院人完成了华东地区钢铁工业规划,对华东各省、市的钢铁工厂进行了较深入的调查研究,为其后担负华东地区钢铁系统的设计任务创造了有利条件。1964年后,国民经济形势好转,基本建设速度加快,开始做三线建设。马院大批设计人员下楼出院,进行现场设计。1965年1月16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以《下现场应下到那里》为题,报道了马院技术革新资料组的体会。在此期间,从重钢2350中板厂和湘钢、涟钢、略钢、新城特钢厂的新建和扩建项目起步,陆续设计了一批国内第一的项目,如济钢铸铁机曲柱翻罐卷扬装置,是国内第一套曲柱卷扬装置;福建三明钢铁厂314立方米高炉是上世纪70年代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新一代中型高炉;三明钢铁厂15吨转炉煤气回收,是我国15吨氧气转炉煤气回收的第一个项目;船山矿钢绳芯胶带机长1.56公里,带宽1.2米,带速3.15米/秒,设计年运量570万吨,是国内冶金行业第一条最长而且运输能力最大的钢绳芯胶带机;马钢第一烧结厂活性石灰回转窑车间,是我国自行设计、自行制造设备的第一座活性石灰回转窑,1985年被评为国家级优秀设计金质奖,这是马院历史上第一个国优设计金奖。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马钢的建设发展,马院承担了马钢年产钢600万吨规划、可行性研究和年产钢200万吨全厂总体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等任务,扩建了三厂区,为马钢发展成为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奠定了基础。

  其它行业工程设计。1980年2月,马院开始向钢铁行业以外的行业承接设计任务,先后承接了食品、纺织,建材、轻工、能源、交通、机械、市政建设等十多个门类的工程设计任务。如蚌埠卷烟厂是马院承担的轻工系统第一个设计项目,采用大面积、全封闭、全空调的工业建筑规划设计,其中低温焙烟房的设计是国内首次采用,厂方甚为满意。马院承担设计的城市煤气工程遍及华东6省17个城市。由于调整服务方向,扩大经营事物的规模,发挥专业方面技术优势,有力地支持了地方上其它行业现代化建设,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工程技术水平跨上国际先进平台。马院与德、意合作设计完成的马钢高速线月投产,采用美国摩根技术,具有八十年代国际领先水平,被称为“中国高线摇篮”。马院承担了高速线%以上,由此承揽了南钢、天钢、沈阳的高速线立方米高炉系统工程是当时国产化程度最高的现代化大型高炉。1994年投产,标志着马院的大型高炉系统模块设计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研究设计的我国第一台高性能并利用国产元件制造的大容量滤波装置,于1985年10月在马钢51号变电所一次成功地投入运行,在全国广泛推广,为马院赢得广阔市场;在无锡第二钢铁厂开始研制国内第一座燃烧高炉煤气的加热炉,1986年取得成功,属国内首创节能科研开发成果,应用普及全国;1985年在消化吸收国际先进的技术的基础上,集优创新,开发了完全国产化、具有自主技术的MYF

  方坯连铸机系列新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全国大范围的应用。根据统计,到2000年,已经推广应用了140流以上;1994年10月完成三明钢铁公司连续式棒材厂设计,设计规模年产25万吨棒材,这是马院采用国际先进的技术设备国产化的第一个工程,1995年12月建成投产,1999年8月获国家优秀设计金质奖;1998年完成国内第一个专业化H型钢车间——马钢大H型钢工程设计项目,获得国家优质工程设计铜质奖。

  工程总承包成绩斐然。仅新世纪的头四年中,马院承揽承包项目就有101项,合同额总计37.21亿元。突破亿元的大型工程总承包主要有马钢2500立方米高炉热风炉、南昌钢铁公司4号450立方米高炉、韶钢7号2500立方米高炉、茂名恒大钢铁公司棒材生产线平方米烧结和原料场等,其中最大项目是韶钢7号2500立方米高炉系统工程,总承包合同额7.4亿元,获得国家总承包工程铜质奖。

  工程技术项目具有业内重大影响。2005年3月24日,中天钢铁120 万吨钢系统工程全线竣工,是当时国内冶金行业最大的总承包管理项目;7月5日,韶钢7 号2500立方米高炉建成投产,是华南地区最大、技术装备水平最高的高炉工程,也是公司在冶金行业首次尝试总承包与生产企业联合投标的成功品牌;2007年5月24日,马钢新区2座4060立方米高炉工程全面投产,标志着公司在大型高炉设计领域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公司应对钢铁工业向大型化、连续化、自动化发展的需求增添了新业绩;公司设计、我国出口海外的最大高炉——土耳其ISDEMIR 钢厂4号3000立方米高炉点火投产,是土耳其国内最大的高炉。2013年荣获国家优质工程奖(境外工程)。开发的短应力线平方米大型烧结机、大型开坯机、30万立方米高压干式煤气柜等一批成果填补了公司的技术空白,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海外业务实现历史性突破。公司不断加大“走出去”步伐,积极与安赛乐米塔尔钢铁集团、印度塔塔钢铁集团等世界知名大企业组织互利合作,先后承接了阿曼、印度、莫桑比克、泰国等国家的钢铁EP和EPC工程建设项目,不仅有力地带动了国内大型成套设备制造与出口业务、还开拓了海外项目的备品备件业务市场;与此同时,公司监理业务还打入越南、印尼、俄罗斯、土耳其、埃塞俄比亚等国市场。

  成功实施向南京跨地域发展的策略。2006年,经多方考察论证,最后确定选择南京河西新城科技园作为公司跨地域发展基地。2011年1 月18 日,公司南京办公园区启用仪式在新城科技园举行。据统计,公司先后以中冶华天南京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名义引进毕业研究生百余人。

  在中冶集团“做冶金建设国家队、基本建设主力军、新兴起的产业领跑者,长时间坚持走高技术高水平发展之路”战略定位下,中冶华天不仅主营业务形成了“一体两翼”多元发展新模式;资质体系也从单一的冶金行业甲级设计资质发展成为具有国家最高等级的工程设计综合资质(甲级)等类别齐全、专业多样的26项资质。

  以高质量党建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中冶华天以“党建强企,科技报国”为企业使命,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持续深化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充分的发挥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通过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四强四有”“三面旗”党建主题实践活动、构建党的领导和公司治理的高效协同机制、持续深化党委中心组学习、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等一系列行动,逐步建立高质量党建体系,推动公司党建和生产经营深层次地融合,带动企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为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建设“科技强院、经济大院、品牌名院”提供坚强保证。

  中冶华天注重科学技术创新与工程建设项目的紧密结合,积极引导科技成果转化。连续多年被评为“安徽省专利百强企业”。作为“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于2018年被考核为优秀,被国家知识产权局认定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近年来,共有24项科技成果分别通过安徽省、中冶集团以及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累计发布国家和行业标准八项,其中钢铁企业煤气储存和输配系统模块设计规范》《潜水推流式搅拌机》为国家标准。“离心自吸混合式倒伞型曝气机” 2016年获第十八届中国专利优秀奖,“污水生物处理脱氮除磷方法” 2017年获第十九届中国专利优秀奖,“活性焦/炭烟气脱硫及解吸集成系统” 2018年获第二十届中国专利优秀奖。先后获评中冶集团、五矿集团“科学技术创新先进单位”。

  聚合全产业链发展优势,走向冶金建设业务智能化、绿色化,实现“再拔尖、再拔高、再创业”。以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化为特征,发挥系统性技术优势和装备成本优势,实现由单纯的设计和总承包服务,向技术、产品、管理和服务一体化深度延伸,建立起以项目利润为中心的管理体系,能够设计钢铁“服务型智造”整体解决方案,为钢铁企业转型升级、节能环保、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互联网+钢铁”等提供全流程、全方位、全生命周期服务。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小型材高速码垛机械手研制成功后已在宣钢二小型改造项目中得到应用,一次正反码周期最快达25s,码垛位置精度小于1mm,可替代三十多名工人,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以上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为公司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

  当前,作为中冶集团冶金建设国家队第一梯队的中冶华天承接了安徽省2019年重点研究与开发计划项目《面向智能化的新国标螺纹钢低成本绿色制造关键技术与成套装备》。

  以科研、规划、咨询、设计、建造、技术产品、运维等全产业链一体化优势,打造出具有低成本、高标准、高技术、高质量“一低三高”的水处理品牌,成为国内水务行业的领跑者。

  作为中冶集团水资源战略的重要承担者,中冶华天具有市政给水、市政排水、环境工程、工业废水运营、市政污水运营等业务最高资质,设有多个省部级技术中心、一个水处理核心装备制造基地和博士后工作站。自主知识产权 “冶金综合污水处理回用技术”“曝气生物滤池技术”“污泥减量化技术”“脱氮除磷技术” “高效曝气机装备技术” 等多项技术处于世界领头羊,“高效自吸混合式倒伞曝气机技术产品”“联通平衡转碟式高效曝气机技术产品”等两项水处理核心装备被鉴定为“国际领先”;自主研发了高效能曝气机、潜水推进器、黑臭水体在线治理等核心产品,其中曝气机是我国原创曝气装备取得的唯一国际专利,成果成功应用于福建、安徽、山东近10个污水处理项目。

  结合市场需求,重点围绕城市生活垃圾污水提标改造、工业废水净化处理、黑臭水体生态修复、海绵城市建设、生物制剂研制、环保型水处理药剂开发、节能环保装备开发与应用等方面开展工作,并结合城市发展,从给水、排水、污水处理、雨水收集利用、河道水环境治理等方面综合规划与实施。先后在江苏、安徽、广东、山东、湖北、福建、河北、宁夏等地建设了多项水环境综合治理示范项目与污水处理工程,日处理水量规模达三百万吨;承接了深圳布吉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南京三江河、七乡河、便民河等通江河道的水环境提升工程,安徽马鞍山中心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安徽来安水环境综合治理PPP项目等。2019年,与马鞍山慈湖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华菱星马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订环保管家服务采购项目合同,正式开启环保管家业务。

  在城市污水处理业务向海外“走出去”进程中,中冶华天加速向印度、孟加拉等人口稠密的国家推进。

  以专业化、全方位视角,致力康养产业的投融资、咨询、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等全产业链研发技术与产业市场化,提供集“医疗、康复、养老、养生、健身、旅游、文化”等全方位的综合性服务,并能按其特色需求,为客户提供专业化、全方位、一站式的服务和全面的系统解决方案。

  依托独具特色的市场前期项目规划、策划能力,实施PPP、EPC+O等模式布局康养产业,抢占市场占有率,打造中冶康养特色品牌。目前,在华东、西南、西北、华北等地,已完成及在手执行的咨询、规划项目类型涵盖特色康养小镇、医养结合产业园区、田园综合体、康养文旅小镇等。同时,在区域环境综合治理提升等产业集群项目规划中,充分融合中冶康养产业元素,带动康养业务发展。

  在光伏与风力发电领域中,从始至终坚持“以分布式光伏发电为主” “大型陆上风电工程为主,努力开拓海上风电业务”的市场定位,不断建设优质、高效的分布式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工程,业务涉及江苏、上海、安徽、黑龙江、山东、河北、内蒙古、湖北、天津、河南、福建等国内各省区,以及南美、中亚、西亚等海外市场。

  目前已建设“中冶华康北汽镇江10MW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杭泰山鹰6MW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淮安国和100MW风力发电项目”等光伏发电工程,与同类型工程相比,在工程质量、发电量都具有一马当先的优势;在建风力发电项目属于国内领先的低速风场区域高塔筒、大叶轮、大容量发电机组方案,技术一马当先的优势突出。

  在土壤修复方面,中冶华天布局较早,依托市场资源及人才储备的双重优势,以技术产品研发为导向,不断的提高核心竞争力,在行业起步阶段率先发力并占据有利位置。

  设有2000平方米的实验室,申报土壤修复相关的专利超过30项。自主开发的重金属螯合钝化修复剂、重金属固化不溶化修复剂、防风固沙土壤改良剂等土壤修复所需的核心产品已成功应用于无锡、盐城等重金属污染场地治理项目,效果拔群。配合药剂产品生产设计制造了V型药剂混合机等机械设备,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为核心生产力。承接了土壤污染防治咨询规划、土壤污染调查评估、土壤修复治理工程等多类项目,服务于包括江苏、安徽、山东、湖北、江西、广西等地十余个省市。

  主营业务上,继续加大钢铁冶金建设资源整合力度,在市场引领、科学技术创新、体制改革、人才建设上进一步加快改革步伐,着力提升钢铁院的冶金市场核心竞争优势;在水处理及环保产业上,中冶华天作为中冶集团水资源战略的重要承担者,抢抓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契机,将先发优势进一步培育成无可替代的竞争优势;“康养+”产业将集中在投入少、风险小、收入相对高、自身能力强的高端咨询、设计上发力。

  发展定位上,进一步建立健全各生产经营单位独立核算体系,以集团利润梯队目标倒逼各生产经营单位利润定位目标,全力支持各生产经营单位做强做大,重点培育和打造利润大户,用两年的时间,基本实现利润大户的四级梯队建设目标。

  管理体制上,按公司《深化改革激发活力九项措施》的要求,继续聚焦深化改革,在机制、体制、资源配备等方面进一步改革创新,同时按照贯标检查提出的管理问题,一项一项的从管理和制度上进行整改,彻底整改与高水平发展不匹配的制度、流程。

  海外业务上,紧跟“一带一路”政策,对海外大额订单项目要做到合理的内部资源调配,在人、财、物、项目管理等资源方面做科学匹配,让华天“走出去,走的稳,走的远,走出效益,走出品牌”。

  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形势之下,中冶华天将从始至终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建强企,科技报国”为己任,以“一天也不耽误,一天也不懈怠”的精神,着力塑造“中冶华天 绿色明天”品牌形象,努力建设“科技强院、经济大院、品牌名院”,为中国五矿和中冶集团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