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天候服务热线产品中心

13503851239

产品中心

联系我们

郭玉全:花10万小时解决“垃圾处理最后一公里”难题

时间: 2024-08-09 21:55:23 |   作者: 磨矿设备

  水泥生产已经实现设备自动化的今天,一切操作全由中控室完成。不过,有些故障骗得了中控室的电脑,却骗不过水泥熟料煅烧高级技师郭玉全的“火眼金睛”。手拿一把看火镜,郭玉全只凭肉眼就能判断出水泥窑内的温度、通风、压力等各种状况。

  参加工作35年,郭玉全勤于学习、善于钻研、勤于思考,从一名普通的水泥输送工蜕变成为改革创新的行家里手,从一名兢兢业业的水泥人转变成为扛起环保大旗的先锋战士。

  1983年,19岁的郭玉全考入北京一家琉璃河水泥厂,成为一名普通的水泥输送工,“来厂里工作的原因很简单,我想学一门技术。当时正好有招工的机会”。进厂后,爱琢磨的郭玉全一边工作一边自己找书看,学习水泥熟料制备工艺。

  1987年劳务输出,郭玉全到伊拉克水泥厂当工人。当时两伊战争尚未结束,郭玉全冒着战火学习先进的技术,用4个月时间走遍了整条先进的生产线,弄懂弄通了各个设备的工作原理,硬是把主要技术“啃”下来。

  回国后,郭玉全换了新岗位,成为一名看火工。那个年代用回转窑煅烧水泥熟料,没有仪表,没有监控,靠的就是一块滤光镜和一双眼睛,看火苗判断炉温,进而掌握水泥熟料的煅烧品质,因此看火工是水泥生产线的最核心工种。郭玉全苦练基本功,在窑头炽热的空间里一看就是十几分钟,眼睛看花了休息一会再接着看,眼睛酸得流泪也要坚持再坚持!紧紧盯住窑炉内火焰的变化、温度的变化,终于练就了火眼金睛。

  随着水泥工艺革新和生产线更新换代,郭玉全开始融入企业,参与到生产线的升级改造之中:消除“篦冷机红河”现象,年节约费用8万元;“预热器阀板、管路改造”创造效益400万元;提出“收缩兵力、攻于一役”的燃烧器改造方案获全国建材行业技术革新奖技艺工法类一等奖;引进先进节能理念实现能源和工艺的精细化管理,降低单位产品标煤耗和电耗,年节电1400余万度,整体电耗下降5%

  从看火到液压、润滑,从钳工到焊工郭玉全几乎干过水泥生产线上的每一个工种,也慢慢的变成为水泥窑边的“全科医生”。

  随着国家“五大发展理念”、京津冀一体化和非首都功能疏解等一系列治国方略的出台,以及对环保管控力度的日益加大,作为长期奋战在水泥行业的技术工人,郭玉全对自己、对琉水又有了新的想法,“只有把水泥企业转型为环保企业,作为城市功能的一部分,我们才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飞灰中含有二噁英等有毒污染物和重金属,属于危险废弃物,怎么样处理好飞灰被视作控制生活垃圾焚烧污染的最后一公里,琉璃河水泥厂要转型必须攻克这一难题。于是,郭玉全就开始有效学习基本盐化工知识,熟悉整个制盐工作的生产的基本工艺。最后,历时10万多小时的努力,终于研发出水泥窑协同处置飞灰技术,填补了飞灰处置领域的空白,也解决了“垃圾处理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2012年,水泥厂建起了国内首条飞灰处置大规模生产线,但是,大规模生产后无法达到中试试验中的高处理量。没有先例可循,无经验可以借鉴,郭玉全就带领研发技术团队查资料做研究,带着飞灰样本考察设备厂家,夜间赶路、白天交流,自行研发设计工艺路线,组织单台浆液分离机实验,积累大量实验数据,与厂家一道进行设备改进,最终研制出一台符合飞灰处置工艺特性的浆液分离机。

  2017年,郭玉全和同事们历尽艰辛建成的飞灰处置二期工程投入试运行,两条飞灰处置线万吨,可有效解决北京市目前70%以上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处置难题,该企业也成为北京市唯一一家“三化”处置飞灰的企业。

  2016年3月28日,郭玉全与同事一行飞往刚果(金),为客户新建成的水泥生产线进行生产调试、提供技术培养和训练。这已经是他第六次走出国门当“师傅”。

  随着琉璃河水泥公司实施“走出去”战略,以郭玉全为代表的中国技术工人也凭借过硬的实力在海外打响了“名号”。作为北京首批职工创新工作室之一,“郭玉全职工创新工作室”培训过的水泥行业技术人才已遍及国内30个省市和欧亚非南美10余个国家80多条生产线。

  “郭玉全职工创新工作室”紧跟时代脉搏,组织培训环保法规、解读排污许可证,提升职工环保意识。飞灰二期建成进入试生产阶段,为让每名新进入飞灰生产线的岗位工熟知生产的基本工艺、设备性能、危废处置流程,郭玉全调整考核机制、改变分配办法、邀请专家现场教学,理论培训+现场讲解+答疑解惑,竭力满足企业协同处置危废和技术服务产业对人才的需求。

  从水泥涂料煅烧的行家里手,到扛起环保大旗的先锋战士,从普通的技术工人成长为全国劳动道德模范,郭玉全是一线技术工人推动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缩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他将带领着团队在国内外舞台上演绎出更多中国制造的精彩故事。